微党课之十工匠精神

09-08 18:11   云上荆门  

微党课之十工匠精神

讲述人:张振伟     国网荆门供电公司高新区供电中心综合服务班班长

从本质上讲,“工匠精神”是一种职业精神,它是职业道德、职业能力、职业品质的体现,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。在新的时代弘扬和践行“工匠精神”,须深入把握其基本内涵、当代价值与培育途径。

“工匠精神”对于个人,是干一行、爱一行、专一行、精一行,务实肯干、坚持不懈、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;对于企业,是守专长、制精品、创技术、建标准,持之以恒、精益求精、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;对于社会,是讲合作、守契约、重诚信、促和谐,分工合作、协作共赢、完美向上的社会风气。

西方的工匠精神起源于中世纪的行会制度,而中国的工匠精神来源于农耕文明时期的四大发明和庖丁、鲁班等优秀工匠文化的传承。从传统意义上讲,一谈到工匠精神,人们自然会想到德国、日本等高端制造业国家对产品的精雕细琢、对制造的精益求精,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产品制造过程。而从现代意义上讲,随着平等、开放、协同、共享的互联网精神的深入,实现了企业内的去中心化、企业间的无边界化、产业内的网络生态及行业间的互联互通。工匠精神,在产业内从制造环节向前、向后延伸至研发、制造、营销、物流、服务的每一环节都要求精准;在产业间从制造业延展至商业、金融业、服务业乃至社会的各行各业也都要求精准。例如在日本,从拉面师傅、寿司店老板到顶级设计师、大文豪、大艺术家都称其为巨匠。也就是说,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领域,而且也体现在非物质生产领域。

中国制造,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,从小到大;现在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,从低到高,即从低端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业。在高端制造业方面,目前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。弘扬“工匠精神”,则是推动中国高端制造业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。

中国产业结构早熟,即在高端制造业普遍落后的状态下过早地转向了房地产、服务业及金融业,有可能错失这次新工业革命的机会。弘扬“工匠精神”,则是避免“去制造论”“脱实向虚”的重大行动。

根据《中国制造2025》的时间表和路线图,为了实现从低端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,2016年3月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首次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:“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产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。”

内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。经过初步归纳研究,“工匠精神”可以从六个维度加以界定,即:专注、标准、精准、创新、完美、人本。其中,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关键,标准是工匠精神的基石,精准是工匠精神的宗旨,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,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境界,人本是工匠精神的核心。

现代科技时代,“工匠”似乎远离我们而去。但是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,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。更为重要的是,“工匠精神”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,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,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。

编辑:张凤娇

二审:王红

三审:周辉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