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“导”润心,用“育”赋能——荆门市石化中学“导育制”绘就成长新图景(四)

10-11 09:13  

编者按: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守望,既要以温暖的“导”守护成长的节奏,又要用扎实的“育”筑牢成长的根基。在荆门市石化中学的校园里,“导育制”从来不是抽象的理念——它是课堂上老师俯身解答时的耐心引导,是课后心理辅导室里倾听心声的温暖陪伴,是校园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实践。当“导”的温度遇见“育”的厚度,便催生出一场关于成长、关于教育的生动实践。

为记录这份实践里的点滴感动,分享“导育制”理念下的教育思考,荆门市石化中学携手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、云上荆门APP,共同发起“导育制”征文大赛,邀师生执笔、以文字为媒,讲述藏在“引导”里的成长故事,书写融在“育人”中的教育答卷。

我的导育故事之四——“数学小天才”的成长蜕变记

荆门市石化中学 古晓丽

那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,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时,小宇(化名)的数学试卷让我眼前一亮。几何证明题思路巧妙,函数题解法新颖,可翻开其他科目试卷,大片空白与潦草字迹形成刺眼对比。作为班主任,我敏锐地意识到,这个被祖辈捧在手心的“数学小天才”,正站在成长的十字路口,亟待有人帮他拨开迷雾。

一、初遇:被过度宠爱的“矛盾体”

小宇自幼因父母外出务工,生活起居几乎全由爷爷奶奶包办。每天清晨,奶奶会背着书包陪他走到校门口;课间操时间,爷爷总会准时出现在操场边,递上温热的牛奶。这份无微不至的呵护,却让小宇成了“温室里的花朵”——课堂上频繁走神,作业总拖到最后一刻敷衍,即便其他科目成绩亮起红灯,爷爷奶奶也总笑着辩解:“孩子聪明,等长大了就懂事了。”

记得第一次家访,推开小宇的房间,桌上堆满竞赛奖杯,可墙角却散落着未拆封的其他科目练习册。奶奶一边给我削苹果,一边叹气:“这孩子性子倔,一说他偏科就躲进屋里,我们也没办法。”话音刚落,我透过虚掩的房门,看见小宇正全神贯注地在草稿纸上演算数学难题,全然不顾屋外的动静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:要帮小宇走出困境,关键不是催促他补弱科,而是唤醒他的自驱力。

二、破冰:用数学搭建信任桥梁

“小宇,这道竞赛题还有更简洁的解法,想不想试试?”我将他独创的解题思路打印出来,在办公室和他探讨优化方案。起初,他只是默默听着,渐渐开始主动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。当我们共同推导出新公式时,他眼睛里闪烁的光芒,让我看到了突破口。

利用午休时间,我邀请他加入数学兴趣小组,担任 “小导师”。第一次站上讲台时,他紧张得声音发颤,可当讲到三角函数时,整个人仿佛被点亮,滔滔不绝地讲解解题技巧。同学们崇拜的目光,让他尝到了被认可的滋味。

三、转折:从 “要我学” 到 “我要学”

我与小宇约定 “21 天自律挑战”:每天完成作业后,用数学日记记录收获。第一周,本子上只有潦草的“做完了”,到第三周时,他开始分析错题原因,甚至设计变式训练。我悄悄联系他父母,建议每周视频时重点聊他的数学成就。当妈妈在电话里惊叹“儿子比老师还厉害”时,小宇第一次主动制定了学习计划。

最让我欣慰的是,他开始主动整理其他科目的笔记。有次历史课上,他突发奇想,用函数图像梳理朝代兴衰,引得全班争相模仿。爷爷奶奶看到他深夜复习的身影,终于不再偷偷塞零食进书包,而是学会在门外静静守候。

四、成长:破茧成蝶的蜕变

中考前夕,小宇的书桌上始终摆放着那本写满批注的数学日记。曾经需要反复催促才肯翻开课本的少年,如今会在晨读时主动背诵英语单词,在自习课上安静钻研物理难题。他不再是那个依赖祖辈安排一切的孩子,而是会主动和爷爷奶奶分享学习计划,告诉他们自己未来想报考数学专业的决心。

毕业那天,小宇特意带着爷爷奶奶来到办公室,将自己整理的全科错题集递给我:“老师,谢谢您让我知道,聪明只是起点,坚持才是通往目标的路。”看着祖孙三人并肩离去的背影,我深知,这场关于成长的双向奔赴,早已在无数个共同努力的日子里,开出了最灿烂的花。

来源:荆门市石化中学

编辑:郑耘

审核:全之力

相关阅读